本站即将关闭,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PDF 不迷路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一向敢于直谏的唐相于志宁,为何在册封武则天的问题上不发一言

一向敢于直谏的唐相于志宁,为何在册封武则天的问题上不发一言

一向敢于直谏的唐相于志宁,为何在册封武则天的问题上不发一言

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不详

于志宁,太师为正一品官,内史舍人为正六品官,可见于志宁到其父亲时,家族已衰微许多。因敢于直言进谏,贞观时也颇得太宗看重,又让他辅佐李治太子。
虽在立陈王忠为太子事情上与长孙无忌等人站在一边,但客观的说在“废王立武”事件上却一直是中立的。这其中有着什么原因。

一、“废王立武”事件


1、相权膨胀与“废王立武”


唐太宗早已看出李治仁弱的一面,为了李唐江山的稳固,作为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唐太宗不太可能不为李治的执政担心,所以临死时给他找了两位自觉较为忠诚可靠的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来辅助他。

可是这两人威望和处理政事的能力兼备,但是明显军事才能一般。在太宗以前历史上主少国疑,君权旁落的事例并不少,隋文帝杨坚即是以外戚身份掌国辅政最后篡夺了北周的江山,所以太宗很可能顾虑到这一点。

他把自己女儿长乐公主下嫁长孙冲,新城公主下嫁长孙诠来巩固两家联姻,动之以情拉拢长孙无忌。

同时又希望在自己死后让李治任用与长孙无忌关系相对疏远的唐代名将李勣。长孙无忌政治眼光和能力均非泛泛,又是拥立太宗和高宗的首席大臣、重臣,同时在太宗和高宗朝多年担任宰相,权势极盛。

所以,无论声望、背景、官职,长孙无忌都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封建社会里,君臣关系既微妙又复杂。

2、与王皇后和武则天的个人因素有关


王皇后无子,而武则天在立为皇后之前已生有两子一女。妻子无子对男女双方都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何况皇帝呢?

王皇后庄严持重,不讨好上面和结交、笼络下面。这样的女人留在身边只是放心,但是并不舒心。

而武则天虽然在宫廷势力低微,但是很工于心计,善于笼络拉拢人,努力寻找一切机会来打击自己的政治对手。武则天在政治能力上要远比王皇后强的多。

在武则天极强的政治手腕和能力下,王皇后在内宫和外宫的口碑和声誉是越来越差。“废王立武”与王皇后、武则天的个人因素有难以割舍的联系,但是高宗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除了需要更知心,更强有力的武则天之外,还必然需要有大臣的支持。


二、围绕皇后废立在朝臣中形成的政治派别


1、于志宁等中立派代表的倾向根源


李勣被贬为叠州都督,于志宁因太子李承乾案差点受到牵连,早使他们较清醒的认识到:做人要低调些,事不关己的事不要轻易表态。

否则很可能晚节不保,甚至丧命。也就是说作为久经官场的老臣,在每一次政治斗争面前一定要站对立场,否则很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他们是既得利益者,年事已高,并且已深居相位,在仕途上已没有什么追求了。遂他们既不可能像拥护派那样卖力,又不可能像反对派那样坚持。“小心驶得万年船”, 在局势不明朗以前,中立或许能给他们带来最大利益。

2、反对“废王立武”的倾向根源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传统观念在这些人中根深蒂固,思想趋于保守。他们对武则天并不是“天下令族”即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门士族很是看重,其实反对派四人除了长孙无忌是绝对高门士族外,其余都值得商榷的。

自己连高门士族都未必是,却要求别人是这也未免有些可笑了。而且武则天“经事先帝”即曾为太宗才人“众所共知”,更是让这些人观念上难以接受。当然王皇后还是先朝唐太宗为李治娶的,中国讲究孝道正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怎么能轻易改变父母的主意呢。

对于反对派他们来说,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正所谓“唇亡齿寒”一旦王皇后被废,那就必然造成人事上的变动。谁敢保证自己能“独善其身”保持今日的高官厚禄呢?

对于他们而言,保持自己利益最好的方法就是维持现有的政治局面,不作改变,改变现状对他们可能形成威胁。

3、各派斗争结果


朝中大臣分成了拥护、反对和中立三派。朝廷中有了派系,皇帝就可以上下其手了。李治和武则天利用手中的权柄,不断利用支持派,团结中立派,打击反对派。

整个形势对比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反对派虽然占据着宰相的大多数,但是没有强大武力做后盾是他们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武则天和唐高宗已经胜券在握了,他们不需要再顾忌什么。“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既无可利用的武力”虽可能有些绝对,但也应基本符合事实,尤其是对皇帝安危有重要影响的,守卫宫城驻屯北门的高级将领并不和反对派关系深厚。

此次事件在没有任何流血冲突的情况下,以高宗的彻底胜利而告终,表面看来军队与此事件无关,其实如果反对派有可利用的强大武力,即使军方不直接参与,高宗也会有所忌惮,更不用说如果有军方直接参与了。毋庸讳言,任何宫廷政治斗争成败的背后都或多或少与军队相背,握有武力多少有关联的。

三、“废王立武”事件背后


1、“关陇集团”与“山东集团”对抗


“废王立武”事件在朝臣中形成的三大派即拥护派、反对派、中立派,看下此事件在朝臣中的对抗,是否具有“关陇集团”与“山东集团”对抗或士族与庶族之间对抗的社会意义。

此事件是否就体现“关陇集团”与“山东集团”的矛盾呢?首先王皇后、褚遂良、来济这三位都不是关陇籍,只有韩瑗肯定是关陇籍。就连首席宰相长孙无忌算不算关陇籍都很成问题?因为史书上都说他河南洛阳人,只是他妹妹长孙皇后史书记载其籍贯不一致,才对长孙无忌籍贯略有争议。

在朝臣中许敬宗应该是拥护派里当时官职最高的人了,可是他却是江左籍。其余李义府、崔义玄、王德俭、袁公喻、武则天倒是山东籍无疑。至于李勣、于志宁因持中间立场,遂其籍贯并不影响两派斗争性质。当然划分某一人物是否属于某一地域集团,不能只看重地域,甚至地域不是最重要的标准应是无疑的,所以以上得出结论的出发点本身就有问题。

如果不看地域,那就要看他们是否为各自集团利益服务了?

通常我们说某一地域集团是为了共同的利益或目的而组织起来的为特定地域服务的团体,并且还要有具有领导作用的领导人。“关陇集团”是统治集团开始时是为“关陇”地域服务的,后来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当然是很难说再只为“关陇”地域服务。

所谓的“山东集团”可以说原先群龙无首或者“各自为政”,组织性很差,根本还不能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稳定集团。

2、“废王立武”事件后的较量


出现反对派和拥护派,并不是因为双方是士族、庶族,更不是因为双方隶属于“关陇集团”、“山东集团”两个地域集团, 如果非要说此事件体现了什么样的社会意义?应属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保守集团和以高宗为首的革新集团之间的对抗。

长孙无忌等反对派都可以说“尊儒循礼”、思想保守、并且是既得利益派,一旦发生重大政治变动他们很难保持原先高位。所以他们不但思想上趋于保守,就是在政治上也倾向保守。

高宗的君主权威受到舅父等的严重挑战,而自己血气方刚又很聪明,怎能长期忍受下去呢?许敬宗等拥护派大多数对现状不满及其政治上有投机心理使他们希望出现“废王立武”这样的重大政治变动。

因此包括高宗在内的这些人都希望革新,改变政治现状,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

结语:

唐高宗永徽六年发生的“废王立武”事件,不仅仅是权力之争,而且还是一场影响深远的重大政治斗争。唐高宗在这场斗争中才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人物,这不排除他和武则天之间的感情因素,但依愚拙见,是君权与相权矛盾发展的结果。

这场斗争在朝臣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各派都有一定理论依据,军队虽然在此次事件中并未直接参与,但无疑是否握有强大武力对斗争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终长孙无忌为首的宰相重臣集团失败了。这场斗争并不具有“关陇集团”与“山东集团”对抗,而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保守集团和以高宗为首的革新集团之间的对抗。

这场斗争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此武则天权势越来越大,最后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

最新更新

更多>>  

声明:本网站所资源均通过互联网收录,并提供大家免费下载阅读,如果本站有侵犯权利人版权内容的请向本站投诉。

投诉邮箱:577982958@qq.com 一经核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收录作品。

© 2020 - 2021   qianherenli.com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0030583号-1


本站即将关闭,请关注微信公众号,PDF 不迷路